深圳经济特区的建设和发展——梁湘同志在中直机关干部会上汇报摘要
作者: 安博app下载最新版 发布时间:2025-01-12 05:53:18

  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已五年多了。特区办得怎么样?发展前途如何?这是全国人民很关心的问题。

  一九七八年十二月,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,提出了”对外实行开放,对内搞活经济”的方针,如何搞对外开放,是一小新课题,需要多方面摸索。其中一个办法,就是先在沿海地区划出几块地方试办经济特区,取得开放经验,然后逐步推进。一九八〇年五月,中央决定试办“经济特区”。同年八月,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了《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》,正式批准建立深圳、珠海、汕头经济特区。

  深圳特区是在党中央、国务院以及广东省委、省政府的直接关怀和领导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。

  对特区战略任务的认识,我们有一个逐步加深、逐步的提升的过程。特区建立初期,我们更多的是从解决劳动就业,繁荣当地经济,稳定边境社会秩序来考虑的。并受外国的“出口加工区”和“自由贸易区力模式的影响,以为特区对内是封闭的,忽视了与内地的经济联合。特区的体制,也是沿袭内地的模式。一九八一年同志视察深圳时说:“特区的体制改単要跳出现行体制之外。”一九八三年初,同志视察深圳时指出,特区要“特事特办,新事新办,立场不变,方法全新”。一九八四年春,小平同志视察特区,指出特区是“技术的窗口、知识的窗目、管理的窗口和对外政策的窗口”。同年底,同志再次视察深圳,指出特区“窗口”的功能,是起对内对外两个扇面力辐射的枢纽作用。同志的这些重要指示,使我们对特区战略任务的认识,有了新的飞跃。

  我们领会,特区担负着的任务可概括为三小方面:一是引进先进的技术,了解信息,借鉴科学管理方法,发挥“四个窗口”和两个“扇面辐射的枢纽作用;二是体制改革的试验场所,通过特区的改革,总结经验,为内地提供有益的借鉴;三是培养人才的基地,通过特区的实践,使更多的干部,学会组织国内建设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两套本领。

  在社会主义国家办经济特区,是没有先例可循的。我们根据中央的意图和要求,在摸索中前进。五年多来,主要做打基础的工作。

  深圳原是一小荒凉的边陲小镇,基础设施,尤其是能源、电信、交通更为落后。光靠一片稻田和荒山野岭,来吸引外资,引进先进的技术,办现代化的工厂,是不可能的。所以,这几年集中了大批人力、财力、物力,认真搞基础工程的建设,致力于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。

  我们根据规划一片、开发一片、收益一片的方针,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了罗湖、上场三十六平方公里新城区“七通一平”(通电、通路、通水、通电话、排洪、排污等和平整土地)的基础工程建设,新建和扩建了市区马路八十多条,总长一百多公里;建起了蛇口、上坊和八卦岭三个初具规模的工业区。另外,沙河等四小工业区也在紧张建设之中。还建设了一批文化、旅游、商业服务设施和市政设施建设工程以及职工宿舍。同时,改善了电源、交通、电信的状况。能源方面,引进外资兴建沙角七十万千瓦火力发电厂,第一台三十五万千瓦的机组,将在一九八七年第三季度投产;交通方面,建起了直升飞机场,完成了四个港口码头的建设,初步形成了一个水陆交通运输网;电信方面,已有一万一千门程控电话开通使用,可直拨到香港和内地十几小城市。经过几年的努力,初步建成了一小能吸引外资的投资环境。

  这几年的基本建设,累计技資约六十亿块钱,竣工面积约八百零八万平方米。资产金额来源的构成是:

  在创造投资环境方面,我们还抓了经济立法工作,制订了十几个法规,还有一批法规正在上报审批之中。

  特区成立五年多来,已有十七小国家和地区的客商,前“来深圳投资兴.业。据统计,到今年十月份止,共与客商签署协议四千三百多项,协议投资总额三十一亿美元,已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八点四亿美元,占全国吸收国外直接投资总额的七分之一。引进各种设备三万多台(套),约有40%是比较先进的。

  如:电缆电线拉线机、喷塑机、气流纺织机、电子元件自动插件机、印刷线路板扎孔机、激光视唱系统生产线、中空玻璃生产线、塑料编组褻生产线、精密模具加工设施、录音带磁浆设备、微型电脑生产设备、大型注塑设备、塑料硬片加工设施、卫星电视地面接收设施生产技术、电镀添加剂先进配方、电热风循环烧结炉,等等。这些技术设备具备了八十年代领先水平有些填补了我国的空白,有些还是国内的攻关项目。

  随着外资和技术的引进,特区已建立起一批外商独资、中外合资(合作)的企业。这些涉外企业经营情况普遍良好,盈利面达85%以上。已有四百多种产品打进了国际市场。

  我们还与内地开展了经济联合的工作。利用内地的各种优势,解决特区资金不足、人才短缺、资源缺乏的困难;并使引进的先进的技术、科学管理方法和市场信息迅速地转移到内地去,促进内地的经济建设。目前全市有内联企业九百六十九家。其中中央二十五小部有三百三十八家,全国二十七个省市区有三百九十五家,各地(市)有二百三十六家。这是全国在技术、资金和人才等方面对特区的支持。内联企业经济效益也普遍良好。据一九八四年统计,全市内联企业共盈利约五亿块钱,相当于深圳市当年的财政收入。我们大家都认为,在平等互利的条件下,合作双方获得经济利益,这是一种正常现象。

  特区工业得到了发展。与一九七九年比,工业公司从二百二十四家发展到现在的七百五十多家,增长了三倍多;职工人数由八千七百多人发展到六万多人,增长了七倍;工业总产值从六千多万元上升到一九八四年的十八亿元,增长二十九倍。今年工业总产值预计可达二十四亿元,比去年增长33%。工业的内部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,从来料加工为主,转为以自产产品为主,现在自产产品达八百多种,已有电子、机械、纺织、轻工、医药、石化、建材、食品加工等行业。从劳动密集型为主,逐步向技术知识密集型发展,一九八四年建成的工业项目,属“两个密集型刀的占11%,今年又有新的发展。产品营销售卖逐步向外向型发展,一九八四年工业产品营销售卖总额达十一亿块钱,其中出口的占33%,如果包括以进口替代的则外销约达48%。今年一至九月,特区工业产品销售额为十三亿块钱,其中出口的占43%,包括进口替代的则外销达57%0目前,特区工业和产品结构正向着“轻、小、精、新”方向发展。

  农业初步建立了具有相当规模的鲜活产品基地。目前,全市主要鲜活商品年生产能力达到:活鸡一千万只,活大猪三十万头,其中瘦肉型猪占一半,牛奶二万吨,淡水鱼二万吨,蔬菜十八万吨。农业正朝着商品化、专业化和集约化的方向发展。

  商业、外贸、交通、金融、旅游、饮食服务以及文化、卫生、教育等都有了较大的发展。一九八四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达二十三亿元,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三千七百元,人均年国民收入超过一千美元。一九八五年预计国民生产总值达二十九亿元,比一九八O年(下同)增长六点四倍;社会商品零售额达二十三亿元,增长十倍;财政收入八亿元,增长十三倍;市属外汇收入六点六亿美元。今年一至十月共与外商签署协议合同八百七十九项,协议投资八亿多美元,已经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资金二亿四千多万美元,与去年同期相比,分别增长9.3%、69.9%、80.7%。经济特区出现持续、稳定和全面发展的局面。

  随着特区生产的发展,人民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。一九八四年,特区农民人均收入达一千七百元,百分之八十以上农民盖了新房。企业职工的工资也有提高,涉外企业按合同规定,劳务费为八百港元,五年未有改动,而香港受通货膨胀的影响,工资已增长。特区的劳务费仅占香港的、三分之一。国营集体企业原来工资水平较低,因受涉外企业的影响,也慢慢地提高,现在社会工资水平,达到二百元。行政事业单位的工资改革,征得劳动人事部的同意,经省委省政府批准,平均薪资为一百八十七元,形成了一小“高于内地,低于香港”的社会平均薪资水平。但工资的增长,低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。工资改革与物价改革同步进行,物价放开,取消了奖金和补贴,这样,比广州的工资也高不了多少。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,精神文化生活也得到充实和改善。成立特区前,大批人员外流的现象,现在不仅停止下来,并且还有一千多人从香港回来定居。

  深圳特区所取得的这些成绩,是中央重视,中央方针政策的正确,广东省委省政府的具体领导,全国各地的大力支援,深圳市干部和人民的积极努力的结果。

  一是企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还不够,直接打入国际市场的产品不够理想,由此造成工业内部外汇不能平衡(全市来说,外汇是平衡有余的);

  二是特区发展较快,管理工作还跟不上,有些企业经营管理混乱,经济效益不髙。由于经济立法和各项规章制度不够健全,经管、监督和监察部门,又没有充分的发挥职能作用,因而存在许多漏洞,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,炒卖炒买外汇、倒买洋货等经济犯罪案件,时有发生;

  三是改革还不够配套,宏观控制体系,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,管理体制还未适应外向经济发展的需要;

  四是精神文明的建设工作,还有许多薄弱环节,出现一些干部以权谋私,搞不正之风,滥发奖金实物、乱提工资和讲排场、摆阔气、请客送礼等;

  这些是前进中问题。有的是属于发展阶段性的;有的属于经验不足,工作上的失误;有的则是在发展中难以避免的,都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,釆取积极措施,加以解决。

  “全国支援特区,特区服务全国”。特区的发展离不开全国的支援,而特区的发展也必须为全国服务。实践证明,特区以内地为依托,内地以特区为“窗口”,相得益彰。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以来,已初步发挥如下作用:

  深圳经济特区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一个“试验场办得较早,规模较大,在实践中初步取得了一些经验。小平同志一九八四年一月视察特区时指出:“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,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。中央在总结全国特区经验的基础上,决定进一步开放沿海十四个城市和海南岛,进而又增加了珠江三角洲、长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,作为沿海经济开放地区。使北起大连、南至北海的我国沿海开放初步形成格局,并通过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,引进先进的技术、科学管理和信息,有利于推动内地的经济技术发展。我们大家都认为,这就是我国“东靠西移”滚动式的发展的策略决策的具体化。

  特区通过与内地联合办企业、协作生产、举办研讨会、技术交流会、培训班,以及到内地举办特区产品展销会等形式,把引进的先进的技术、科学管理方法、市场信息,转移到内地,取得了较好的效益。例如,华联纺织有限公司去年从国外引进一项先进设备和技术,转移到内地纺织企业,提高他们的技术素质,开发出新产品,打入了香港市场,创汇能力比老产品提高了八倍。

  还将内地的初级产品引进来做深加工,增值出口创汇。如华联纺织有限厶司和机械工业部把常州的纯棉纱、广西的苎麻和府布、广州的针织服装、上海的印染布、四川的电焊条、上海的电机等名牌产品移植到深圳,然后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做生产,大大增强了出目的竞争能力。

  一九八一年以来,特区在改革方面做了探索,先后改革了计划管理体制、基建管理体制、流通体制、金融体制、物价体制、劳动工资制度和干部人事制度,等等。其中有些做法为内地提供了参考。例如:特区基础设施投资改为银行贷款,基建工程改为投标制,劳动用工改为合同制,干部采用招聘、选举、任期制,肉、菜、粮油价格釆取放开的办法,财政开征土地使用费

  中央和各省市驻深圳单位,以及内联单位派来工作的于部约达三万人,其中工程师以上技术干部四千多人,他们在对外经济工作中,既支援了特区,又增长了不少才干,不少人回到内地后,发挥了较好的作用。哈尔滨无线电器厂与特区合办的康乐电子公司,把工艺流程连同部分技术人员和生产工人,转移回哈尔滨无线电器厂,当年就生产了“双康乐”双卡收录机一万台,获利八十万元。

  特区受国务院的委托,举办了两期有一百九十人参加的“开放城市研讨班”;协助中国科学院、邮电部、水电部、石油部、经贸部和国家旅游总局,以及各省市在特区举办了对外引进、国际金融、港澳法律、对外贸易和企业管理等十九个类别的培训班一百四十六期,一百五十八班,总人数达六千多人,反映良好。

  香港同胞特别是那些对香港前途抱有疑虑的人,就从深圳特区的发展,去看收回主权后的香港前途。他们都以为,“深圳允许资本主义企业的存在,香港也就用不着担心了。”台湾同胞对深圳也十分关注,认为深圳特区建设成败对台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。港台同胞往往通过深圳特区这个“窗口”,观察我们党和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。一名台湾记者到深圳特区参观之后感慨地说:大陆与台湾能早日统一多好啊!她又认为,深圳特区的存在和发展,使她“很有信心看到祖国的统一力。

  香港总督尤德在访问深圳时也认为:深圳特区不管对中国还是对香港都十分重要,香港的繁荣对深圳特区的发展有很好的推动作用,而深圳特区的发展对香港又有特殊的重要意义。

  一九八O年至今年十月,共有五十多个国家政府和兄弟党的代表团以及专家、学者、记者等约一千二百批,近八千人来访特区,其中副总理、副议长以上的国家领导人达三十批。他们对深圳作了广泛的评论。比如,美国副总统布什说:“深圳特区的实践证明,它已发展壮大,而且预料将来会有更大的发展,将会获得更多的美国投资。”挪威首相维洛克认为,“经济特区好比催化剂,会促进贵国的经济发展。”

  特区也引起了一些兄弟党的关注。朝鲜劳动党政治局委员徐允锡,把对深圳的印象归纳为两句话:“大胆的设想,创造性的政策”。南斯拉夫联盟主席马尔科维奇说:“中国创办经济特区,实行对外开放政策,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。这不仅反映你们在经济方面做了广泛的探讨,而且反映你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中增添了新的内容”。罗马尼亚驻华大使杜米特列斯库说:“对外开放这个事业不仅对特区有意义,甚至对贵国和罗马尼亚等社会主义国家,也有深远意义”。